从家出发,去上班,有两种路径。一种很简单,一竖一横,不用动脑子,路也开阔,都是新修的柏油大道。如果车子动力够足,可以飚飚车;如果想把生活的节奏放慢,也可想一整路的心事。遇见漫长的红灯,需等待九十九加的秒时,最适宜打几个哈欠,发发呆,好整以暇,以弥补当夜不足的睡眠。
还有另一种路径,则是另一番情形。七拐八转,尽寻些小径岔道,也能到达目的地,而且全程算下来,可以节省大约一公里多的路程。迟发而先至,彰显智慧。这是忙碌者的生活状态,或者是心急者的心理状态。
我以前走的是第二种路径。那时小孩念中学,课业重,需要来回接送,所以常常会发生时间上的冲突。这个时期,抄近路,走小道,是生活的常态。何谓“日长睡起无情思,闲看儿童捉柳花”,何谓“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”,只能心向往之。所处,皆是“汲汲”与“碌碌”。
今年暑假,小孩结束了中学生涯,千斤重压一旦释放,便开始迷上了文艺。隔三岔五,她不是向我介绍几首新潮的歌,就是向我推荐几部经典的电影。
《海上钢琴师》,是其中的一部。昨天中午,有漫长的时间。在吃完半碗玉米糊之后,我想起这件事,于是在网上找了看看。近两个半小时,沉浸式体验了音乐天才1900(好独特的名字)的一生。怎么说呢,观看之后,心里确实有种体验经典的那种沉甸甸的感觉。很多思维和情绪掺杂在一起,觉得这也要思考,那也要揣摩。1900,生于四烟囱邮轮“弗吉尼亚”号,无师自通,以琴为媒,向世界表达他的所思所感,爱与哀愁。或者说,他只是讲述给自己听。待到后来,我的脑子里徒留着“孤独”两个字,一种哲学式的意念。天才的孤独,人的孤独。
然而,要说印象深刻,还要数“斗琴”那场。爵士乐鼻祖杰尼,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,点起烟,嗤之以鼻孔。他包下头等舱,在一众“粉丝”簇拥下,专门上船决斗。杰尼的琴声是傲慢滞重的,一如他的表情举止。而1900的琴,却跳脱、松弛、酣畅淋漓。要问我是怎么听出来的,沉浸式体验外加一点小小的艺术天赋。鼻祖杰尼最后当然是自叹弗如,黯然离去。
再回到我现在的行走路径,一横一竖,打着哈欠发着呆,也不那么简单。有时候前车忽地慢下来,发着呆的我没来得及刹车,情况忽然紧急。这时我会腰身一扭,车头一摆,游鱼一般绕了过去,毫发无伤,化险为夷。
这,也是彰显了智慧呀。
|